韦德国际

新聞
專注創新性的3D細胞技術產品與服務
新聞
/
/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總結(2023年12月)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總結(2023年12月)

  • 分類:新聞
  • 作者:韦德国际生物
  • 來源:韦德国际生物
  • 發佈時間:2024-01-03
  • 訪問量:56

【概要描述】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總結(2023年12月)

【概要描述】

  • 分類:新聞
  • 作者:韦德国际生物
  • 來源:韦德国际生物
  • 發佈時間:2024-01-03
  • 訪問量:56
詳情

以下文章來源於外泌體之家(公眾號)

 

12月份國內新出的細胞外囊泡/外泌體領域論文不完全統計有325篇。IF>10的有67篇、IF>20的有6篇。本期主要內容包括:單細胞測序揭示不同類型細胞EVs分泌活性、循環EV衍生RNA預測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對一線化療的反應、肝癌幹細胞外泌體環狀RNA、DNA納米材料賦能的EV表面工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傷口癒合、脊髓損傷後神經再生、葡萄柚來源的EVs、個性化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等方面內容。內容十分豐富,不容錯過。全部文獻列表及部分文章原文可在外泌體之家論壇同名貼下下載。

1.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SEVtras通過單細胞測序揭示不同類型細胞的胞外小囊泡分泌活性
He, R., et al. (2023). "SEVtras delineates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t droplet resolution from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
Nat Methods. IF=48
小型細胞外囊泡(sEV)正在成為生理和病理過程中廣泛的關鍵角色。然而,一個緊迫的挑戰是缺乏能夠揭示sEV的複雜異質性並解碼控制sEV分泌的基礎細胞行為的高通量技術。該研究利用基於液滴的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並引入一種算法SEVtras來識別含有sEV的液滴並估計單個細胞的sEV分泌活性(ESAI)。通過對模擬和真實數據集的廣泛驗證,證明了SEVtras捕獲含sEV的液滴和表徵特定細胞類型的分泌活性的效果。通過將SEVtras應用於四個腫瘤scRNA-seq數據集,進一步說明了ESAI可以作為腫瘤進展的強有力指標,特別是在早期階段。隨着scRNA-seq數據集的重要性和可用性的不斷提高,SEVtras有望提供有價值的細胞外洞察力,以了解細胞的異質性。

2.【綜述】鄭州大學胡軍紅等:細胞外囊泡重塑腫瘤免疫治療的腫瘤環境
Yue, M., et al. (2023).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emodel tumor environme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Mol Cancer 22(1): 203.IF=37.3
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改變了腫瘤疾病的治療方式,但低反應率和免疫併發症仍然是主要挑戰。包括外泌體在內的細胞外囊泡已成為治療劑,積極參與各種病理條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細胞外囊泡(EVs)的數量和組成的改變有助於重塑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TME),從而影響免疫治療的療效。這一發現引起了臨床上利用EVs進行免疫敏化的興趣。該綜述全面介紹了TME中各種EVs組分的起源、生成和相互作用。此外,還討論了EVs在腫瘤發生過程中重塑TME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們的特定載體,如PD-1和非編碼RNA,這些載體影響TME內關鍵免疫細胞的表型。此外,還總結了EVs在不同抗腫瘤療法中的應用,工程EVs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以及臨床轉化中遇到的挑戰。鑒於這些發現,作者主張更廣泛地了解EVs對TME的影響,因為這將揭示被忽視的治療漏洞,並可能提高現有癌症免疫治療的療效。

3.復旦大學郭偉劍、黃勝林等:循環細胞外囊泡衍生RNA的液體活檢特徵可預測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對一線化療的反應
Yang, Y., et al. (2023). "A liquid biopsy signature of circulat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derived RNAs predicts response to first 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ol Cancer 22(1): 199. IF=37.3
背景:結直腸癌(CRC)是世界上最具威脅的腫瘤之一,化療仍然是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治療的主要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開發一個生物標誌物組合,以預測mCRC患者一線化療的反應。方法:共納入了3個不同機構中接受FOLFOX或XEOLX化療的190名mCRC患者。研究提取了血漿細胞外囊泡(EV)RNA,進行了RNA測序,通過隨機森林算法和最小絕對收縮和選擇算子(LASSO)算法在訓練隊列(n = 80)中縮小變量數量,構建了一個模型並生成了一個組合特徵。在內部驗證隊列(n = 62)和前瞻性外部驗證隊列(n = 48)中進行了驗證。結果:建立了一個由22個EV RNA組成的組合特徵,可以識別出響應者,接收器操作特徵曲線(AUC)值在訓練,內部驗證和外部驗證隊列中分別為0.986、0.821和0.816。該組合特徵還可以識別進展無病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此外,構建了一個由7個基因組成的組合特徵,可以預測腫瘤對含奧沙利鉑的一線化療的反應,並同時對含伊立替康的二線化療產生抗藥性。結論:該研究首次開發了一種EV衍生RNA組合特徵,以非侵入性方法預測mCRC一線化療的反應,表明該組合特徵可以幫助選擇最佳方案,以治療mCRC患者。

4.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凱等:肝癌幹細胞外泌體中的重要環狀RNA——肝癌惡性增殖的介質
Han, T., et al. (2023). "Significant CircRNAs in liver cancer stem cell exosomes: mediator of malignant propagation in liver cancer?" 
Mol Cancer 22(1): 197. IF=37.3
肝細胞癌(HCC)是全球最普遍的癌症之一,是全球醫療保健面臨的重大挑戰。癌症幹細胞(CSCs)可以影響鄰近的非CSCs,被認為在腫瘤生長和耐藥性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但具體的機制和介質尚未完全理解。調節CSC狀態被認為是早期腫瘤形成和已建立的腫瘤中的理想治療策略。類似於經典激素信號傳導,外泌體已經成為細胞間通訊的關鍵角色,並且對於在肝癌中促進細胞間通訊至關重要。該研究通過耦合免疫磁珠分選和外泌體測序,發現富含肝癌 CSCs 的外泌體衍生的 circRNAs 是具有幹細胞特性的關鍵子集,最終促進了HCC的發展。有趣的是,發現circ-ZEB1和circ-AFAP1與肝癌幹細胞性和不良預後密切相關,並且可以調節上皮-間質轉化(EMT)過程。新型外泌體衍生 circRNAs 在惡性傳輸的各種細胞間交流和通訊系統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發現不僅為利用血漿外泌體circRNAs作為HCC患者的臨床預後指標提供了有價值的支持,而且還突出了探索肝CSCs與外泌體中的信使分子之間信號傳導的新研究方向。

5.【綜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雷建勇團隊:細胞外囊泡在循環腫瘤細胞介導的遠處轉移中的作用
Guo, S., et al. (2023). "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circulating tumor cell-mediated distant metastasis." 
Mol Cancer 22(1): 193.IF=37.3
前期報道:Mol Cancer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雷建勇團隊:細胞外囊泡在循環腫瘤細胞介導的遠處轉移中的作用
6.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王凱喆等:DNA納米材料賦能的細胞外囊泡表面工程
Yao, X., et al. (2023). "DNA Nanomaterial-Empowered Surface Engineering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dv Mater: e2306852. IF=29.4

7.江蘇大學錢暉、許文榮團隊:工程間充質幹細胞衍生的小細胞外囊泡通過HIF-1α/EZH2/PGC-1α途徑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Sun, F., et al. (2024). "Enginee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therapy through HIF-1α/EZH2/PGC-1α pathway." 
Bioact Mater 33: 444-459. IF=18.9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是全球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療選擇有限。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小型細胞外囊泡(MSC-sEVs)作為一種無細胞治療方法,為視網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希望。本研究提供證據表明,MSC-sEVs的玻璃體內注射改善了db/db小鼠和鏈脲佐菌素誘導的糖尿病大鼠的視網膜功能,並減輕了視網膜凋亡、炎症和血管生成。機制上,高血糖誘導的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的激活抑制了三分子結構域21(TRIM21)介導的增強子鋅指蛋白同源物2(EZH2)的泛素化和降解,最終通過EZH2誘導的甲基化修飾導致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下調。MSC-sEVs中miR-5068和miR-10228的存在靶向HIF-1α/EZH2/PGC-1α通路。miR-5068和miR-10228的阻斷消除了MSC-sEVs的視網膜治療效果。此外,通過提高miR-5068和miR-10228的水平來改進MSC-sEVs,以提高視網膜修復效率。總之,研究結果提供了DR進展機制的新見解,並突出了MSC-sEVs,特別是工程化的MSC-sEVs,作為DR治療選擇的潛力。

8.中南大學胡建中等:EGFR(+)NSCs衍生的外泌體的局部遞送通過miR-34a-5p/HDAC6途徑促進脊髓損傷後神經再生
Qin, T., et al. (2024). "Local delivery of EGFR(+)NSCs-derived exosomes promotes neural regeneration post spinal cord injury via miR-34a-5p/HDAC6 pathway." 
Bioact Mater 33: 424-443. IF=18.9

9.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商珞然:用於眼內藥物遞送的外泌體負載微載體
Pan, M., et al. (2023). "Exosome-loaded microcarriers for intraocular drug delivery." 
Sci Bull (Beijing). IF=18.9

10.華中科技大學張英澤等:缺氧內皮細胞來源的外泌體通過改善內皮細胞功能和促進M2巨噬細胞極化促進糖尿病傷口癒合
Cheng, P., et al. (2024). "Hypoxia endothelial cells-derived exosomes facilitate diabetic wound healing through improving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and promoting M2 macrophages polarization." 
Bioact Mater 33: 157-173.IF=18.9

11.南京大學孫凌雲、東南大學趙遠錦:仿生心臟纖維化晶片作為評估間充質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療法的可視化疾病模型
Shang, Y., et al. (2023). "A Biomimetic Cardiac Fibrosis-on-a-Chip as a Visible Disease Model for Evaluat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 Therapy."
ACS Nano. IF=18.6
心臟纖維化是由於其在多種心臟疾病中的普遍性和與心力衰竭的基本聯繫而成為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問題。考慮到幹細胞治療心臟纖維化的效率,人們已經致力於開發準確的模型來研究其潛在的治療機制。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Janus結構色膜(SCF)的精細仿生心臟纖維化晶片,以為幹細胞治療研究提供微觀生理視覺。通過在Janus SCF上共培養心肌細胞(CM)和心臟成纖維細胞(FB)並誘導纖維化,該晶片可以重現纖維化微環境內的生理細胞間相互作用,闡明纖維化心臟的生理變化。特別地,Janus結構色膜具有優越的感知能力,可以捕捉和響應微弱的心臟力量,展示同步的結構色偏移。基於這些特點,不僅探索了顏色映射與評估的疾病表型之間的動態關係,還證明了心臟纖維化晶片的自報告能力,用於評估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治療。這些特點表明,這樣的晶片有可能促進精準醫學策略的發展,並創建一個用於臨床前心臟藥物篩選的方法。

12.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星等:脲酶驅動的微電機具有酶的空間選擇性分佈,用於捕獲和傳感外泌體
Liu, X., et al. (2023). "Urease-Powered Micromotors with Spatially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Enzymes for Capturing and Sensing Exosomes." 
ACS Nano 17(23): 24343-24354. IF=18.6

13.南方醫科大學區彩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傑:仿生葡萄柚來源的細胞外囊泡可安全、靶向地輸送硫代硫酸鈉以對抗血管鈣化
Feng, W., et al. (2023). "Biomimetic Grapefrui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Safe and Targeted Delivery of Sodium Thiosulfate against Vascular Calcification."
ACS Nano 17(24): 24773-24789. IF=18.6
隨着血管鈣化(VC)的普及率不斷增加,VC成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強有力因素,藥物治療的需求變得迫切。硫代硫酸鈉(STS)是一種臨床批准的VC治療藥物,但其生物利用度不佳和嚴重的不良反應影響了其療效。植物源性細胞外囊泡提供了VC治療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用作生物模仿藥物載體,具有比人工載體更高的生物安全性和靶向能力。受天然葡萄柚源性細胞外囊泡(EVs)的啟發,製造了一種仿生納米載體,其中包含負載STS的EVs,並進一步修飾了羥基磷灰石晶體結合肽(ESTP),以實現VC靶向輸送STS。在體外,ESTP納米藥物表現出優異的鈣化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s)細胞攝取能力,並隨後抑制了VSMCs的鈣化。在VC小鼠模型中,ESTP納米藥物相對於其他治療組,顯示出在鈣化動脈中最高的積累。機制上,ESTP納米藥物通過驅動M2巨噬細胞極化,減少炎症和抑制骨-血管軸,從而顯著預防了VC,同時抑制了VSMCs的成骨表型轉分化,同時增強了骨質。此外,ESTP納米藥物不會引起溶血或對其他器官造成任何損害。這些結果表明,ESTP納米藥物可以成為一種有前途的VC藥物,而不必擔心系統毒性的問題。

14.復旦大學孫念榮等:用於膀胱癌早期篩查、亞型分型和隨訪評估的異質MXene雜交外泌體分離和代謝分析
Chen, H., et al. (2023). "Heterogeneous MXene Hybrid-Oriented Exosome Isolation and Metabolic Profiling for Early Screening, Subtyping and Follow-up Evaluation of Bladder Cancer." 
ACS Nano 17(23): 23924-23935.IF=18.6

15.香港大學Judy Wai Ping Yam團隊:NHE7上調通過促進肝細胞癌中巨脂質體的成熟來增強小細胞外囊泡的攝取
Yao, Y., et al. (2023). "NHE7 upregulation potentiates the uptake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y enhancing maturation of macropinosom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cer Commun (Lond). IF=16.2

16.【綜述】南方醫科大學趙善超等:工程細胞外囊泡——腫瘤靶向治療和克服耐藥性的新方法
Ming-Kun, C., et al. (2023). "Engineer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 new approach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tumors and overcoming drug resistance." 
Cancer Commun (Lond). IF=16.2

17.上海交通大學餘輝等:膜蛋白與細胞外囊泡和顆粒大小之間的相關性——癌症診斷的潛在特徵
Zhai, C., et al. (2023). "Correlation between membrane proteins and size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particles: A potential signature for cancer diagnosis."
J Extracell Vesicles 12(12): e12391. IF=16

18.南方醫科大學的鄭磊、王前和司徒博教授:循環細菌細胞外囊泡的單顆粒分析揭示了它們的生物發生、血液變化以及與腸道屏障的聯繫
Ou, Z., et al. (2023). "Single-particle analysis of circulating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eveals their biogenesis, changes in blood and links to intestinal barrier." 
J Extracell Vesicles 12(12): e12395. IF=16
前期報道:JEV | 腸道屏障功能評估新型標誌物:細菌源性囊泡

19.第三軍醫大學徐海偉等:來自類器官來源的人視網膜祖細胞的細胞外囊泡通過調節脂肪酸代謝來預防脂質超負荷誘導的視網膜色素上皮損傷
Gao, H., et al. (2024).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organoid-derived human retinal progenitor cells prevent lipid overload-induc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jury by regulating fatty acid metabolism." 
J Extracell Vesicles 13(1): e12401. IF=16
視網膜退化(RD)是一組導致不可逆視力損失的疾病,其特徵為視網膜色素上皮(RPE)或視網膜神經元的損傷和喪失。幹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EV)具有更少的免疫排斥和腫瘤發生風險,為RD提供了一種新的無細胞治療範式,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人類視網膜器官衍生的視網膜祖細胞(hERO-RPCs)是一種易於獲取和先進的RD治療細胞來源。然而,hERO-RPCs衍生的EVs需要進一步表徵。在深入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的基礎上,比較了hERO-RPCs(hRPC-EVs)和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衍生的EVs(hESC-EVs)的特性。EVs和它們各自的起源細胞之間的比較表明,hRPC-EVs的蛋白負載比hESC-EVs更具選擇性。特別是,hESC-EVs富含與血管生成和細胞周期相關的蛋白質,而hRPC-EVs富含與免疫調節和視網膜發育相關的蛋白質。更重要的是,與hESC-EVs相比,hRPC-EVs的細胞增殖相關性更低,具有調節脂質代謝的獨特能力。進一步證實,hRPC-EVs可能消除脂質沉積,抑制脂毒性和氧化應激,並增強油酸處理的ARPE-19細胞的吞噬作用和存活能力。機制上,hRPC-EVs被整合到油酸處理的ARPE-19細胞的線粒體網絡中,並增加了線粒體脂肪酸β氧化相關蛋白質的水平。因此,器官衍生的hRPC-EVs代表了一種有前途的無細胞治療RD的來源,特別是針對RPE細胞中異常脂質代謝相關的致盲性疾病。

20.武漢大學張先正團隊:通過STING激活功能化的嵌合外泌體用於個性化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
Bao, P., et al. (2023). "Chimeric Exosomes Functionalized with STING Activation for Personalized Glioblastoma Immunotherapy." 
Adv Sci (Weinh): e2306336.IF=15.1
現有癌症疫苗的一個關鍵挑戰是協調抗原呈遞細胞(APC)內富含抗原的供給和最佳抗原呈遞功能的需求。該研究使用負載有干擾素基因刺激劑(STING) 激動劑 (DT-Exo-STING) 的樹突狀細胞 (DC)-腫瘤雜交細胞衍生的嵌合外泌體開發了一種補充免疫治療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腫瘤特異性 T 細胞免疫。這些嵌合載體配備有廣譜抗原複合物,可通過直接自我呈現和間接 DC-T 免疫刺激途徑引發強大的 T 細胞介導的炎症程序。與現成的環二核苷酸(CDN)遞送技術相比,這種嵌合外泌體輔助遞送策略具有出色的組織歸巢能力,甚至可以跨越棘手的血腦屏障(BBB),以及所需的細胞質進入能力。增強的 STING 激活信號傳導。這種納米疫苗驅動的 STING 激活改善了抗原呈遞性能,進一步增強了腫瘤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因此,DT-Exo-STING 將免疫抑制性膠質母細胞瘤微環境逆轉為促炎、殺腫瘤狀態,導致顱內原發病變幾乎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自體腫瘤組織生產個性化 DT-Exo-STING 疫苗的升級選擇可提高對免疫檢查點阻斷 (ICB) 治療的敏感性,並發揮系統免疫記憶來防止術後神經膠質瘤復發。這些發現代表了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一種新興方法,值得在臨床領域進一步探索性發展。

2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唐佩福:破譯免疫特徵重塑揭示了肌肉和骨骼同步老化的潛在機制
Yin, P., et al. (2023). "Deciphering Immune Landscape Remodeling Unravel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Synchronized Muscle and Bone Aging." 
Adv Sci (Weinh): e2304084. IF=15.1

22.空軍軍醫大學屈延等: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細胞外囊泡miR-143-3p抑制內皮粘附分子的自噬降解並促進急性腦損傷後中性粒細胞跨內皮遷移
Wu, X., et al. (2023). "Astrocyte-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ular miR-143-3p Dampens Autophagic Degradation of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s and Promotes Neutrophil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 after Acute Brain Injury." 
Adv Sci (Weinh): e2305339. IF=15.1

23.哈爾濱醫科大學王玉玞等:負載有改變的肽配體的樹突狀細胞衍生的小細胞外囊泡通過引發 CD4(+) T 細胞介導的神經保護性免疫作為脊髓損傷的治療疫苗
Wang, S., et al. (2023).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erived from Altered Peptide Ligand-Loaded Dendritic Cell Act as A Therapeutic Vaccine for Spinal Cord Injury Through Eliciting CD4(+) T cell-Mediated Neuroprotective Immunity." 
Adv Sci (Weinh): e2304648. IF=15.1

24.第三軍醫大學陳林等:新型貨物輸送系統AnCar-Exo(LaIMTS)通過專門針對促炎性巨噬細胞來改善關節炎
Li, S., et al. (2023). "A Novel Cargo Delivery System-AnCar-Exo(LaIMTS) Ameliorates Arthritis via Specifically Targeting Pro-Inflammatory Macrophages." 
Adv Sci (Weinh): e2306143. IF=15.1

25.海軍軍醫大學:內皮衍生的工程細胞外囊泡在急性肺損傷中保護肺內皮屏障
Gu, Z., et al. (2023). "Endothelium-Derived Engineer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tect the Pulmonary Endothelial Barrier in Acute Lung Injury." 
Adv Sci (Weinh): e2306156. IF=15.1

26.【綜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嬋等:細胞外囊泡——COVID-19中樞神經病理學的隱形英雄和惡棍
Chang, H., et al. (2023).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he Invisible Heroes and Villains of COVID-19 Central Neuropathology." 
Adv Sci (Weinh): e2305554. IF=15.1
篇幅有限,僅介紹其中少數文獻。
如需全部文獻列表及部分文章原文,請至外泌體之家論壇同名貼下載。(搜索:外泌體之家;或網址:www.exosome.com.cn)

以上,12月份國內細胞外囊泡/外泌體領域研究進展的月總結整理。感謝大家關注!願有所收穫。下個月見!



【關於韦德国际生物】

北京韦德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由清華大學醫學院杜亞楠教授科研團隊領銜創建,清華大學參股共建。核心技術源於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並憑藉此項技術榮登中國科協「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更獲得國家科技部多項重點研發專項支持。

作為高質量三維細胞製造專家,韦德国际生物提供基於3D微載體的一站式定製化細胞規模化擴增整體解決方案,打造了原創3D細胞智造平台,實現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密閉式的細胞藥物及其衍生品生產製備,以此幫助全球客戶建立最為先進的細胞藥物生產線。在開創【百億量級】幹細胞製備工藝管線後,加速向【千億量級】進發,致力於以3D細胞規模化智造技術賦能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惠及更多患者。

韦德国际生物的產品與服務,已廣泛應用於基因與細胞治療、細胞外囊泡、疫苗及蛋白產品等生產的上游工藝開發。同時,在再生醫學、類器官與食品科技(細胞培養肉等)領域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並且,目前已助力多家細胞與基因治療企業進行IND申報。

韦德国际生物擁有5000平米的研發與轉化平台,其中包括1000餘平的以3D細胞智造及微組織再生醫學治療產品為核心的CDMO服務平台;以及4000平米的GMP生產平台,並新建了1200L微載體生產線。此外還在上海設有2000餘平的國際合作與技術應用中心,以技術創新持續融入全球生物產業新業態。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推薦新聞

版權所有: 北京韦德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18061910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7749號

聯繫韦德国际

官方公眾號

官方公眾號

版權所有: 北京韦德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18061910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7749號